AI产业在未来3至5年的发展前景!

当“无接触”开始成为疫情中的现实需求,AI这个曾经引发过数次热潮的产业从幕后走向前台,逐渐成为人们视线的焦点。未来AI与产业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此又有何看法?

2020年4月16日,京东数科产业AI中心主办的“产业AI公开课”第一季第二期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的指导下,力邀学术界和产业界大咖——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和京东数科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对话探讨《疫情背后,AI与产业关系的再思考》话题,共同展望AI产业的未来!

AI产业在未来3至5年的发展前景!

公开课从“AI在此次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一话题展开。清华大学的孙茂松教授认为,在此次疫情中,信息化和AI都各自发挥了相应的作用。相较而言,信息化技术在此次疫情中帮助人们掌握疫情动态,进行远程信息交流乃至线上线下物流配送,对抗疫助力极大;而除却一些无接触AI产品外,国内抗疫中的大多数AI技术多是在为信息化产品提供背后算法上的支持和辅助分析工作,并未深度涉及抗疫核心任务(如药物及疫苗研制)。这反映了中国当下AI领域发展的一个严重短板——AI在与产业行业的深度融合上,依然有所欠缺。事实上,AI在助力研发药物和疫苗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不过,此次疫情也为AI未来发展提供了若干重要契机,例如大大推动了线上教育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的教育领域大有用武之地。这也可能是“乔布斯之问”提出多年之后,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全面启程的破冰之举。此外,在大气预报、金融等重要领域AI都已崭露头角,提供了里程碑式发展的可能性。孙茂松分析,当前这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产业行业重要的窗口机遇期在今后的三到五年。从整个人工智能产业来看,与各产业行业相融合的核心技术先发行者必将取得独到的优势;而解决产业行业的重大应用,具有高度的挑战性,也会反过来促进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

作为AI和产业结合的实践者之一,薄列峰也从三个维度分享了他对AI与产业关系的思考。首先,在此次抗疫过程中视觉测温系统、疫情问询的机器人、智能外呼机器人、无人配送车等都是疫情中出现的基于现实需要的优秀案例。这次疫情,对AI在在线教育、服务行业、农业、工业等场景的落地,都起到了推进作用。薄列峰认为,当下中国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了AI产业化的优势:首先,中国在AI应用人才的储备上具有显著优势。过去几年,中国在AI应用领域做积极的探索,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等方向上投入相当大。产业化方向上的大量人才储备的增长得益于人口基数,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AI基础领域上人才储备的不足。其次,中国的AI应用场景非常丰富,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产业结构配置较为齐全。假如产业不齐全,应用场景就会受到限制。最后,当下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中国各行业对推动AI落地的意愿非常强烈。在人力成本逐渐增加,生产效率已经提升到了产业瓶颈的时候,产业层面都十分期待AI技术在产业落地后,为产业带来巨大变革。

两位嘉宾一致认为,疫情结束之后,在疫情中诞生出来的这些与AI相关的需求,不太可能倒退或消亡。但是,在未来AI产业的发展当中,仍然会面临一些技术上的挑战。薄列峰认为,未来在算法层面上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员,我们需要为未来高速发展的AI产业去输送更多的相关人才。而在更高级的人工智能上,我们的理解还是比较局限的。目前我们所开发的这些深度学习算法和机器学习的算法,实际上也都还不太具备类似人类进行学习行为的能力。另外,我们在硬件层面,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制约。如果我们想去实现高阶的人工智能,还有比较长一段路要走。孙茂松教授也认为,如今的人工智能还不太具备理解机制,这也就是当下以视觉为依托的应用场景不能太复杂的重要原因。

据了解,京东数科产业AI公开课,是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担任指导单位、京东数科产业AI中心主办,力邀产业一线的行业大咖及学界专家,聚集产学研的多方能量,探讨前沿技术与产业结合点,以数字化实现真正破局,重塑新的增长路径,并为全产业的AI研发人员打造一个开放、公益的交流平台。第一季主题为“AI将如何改变下一个十年”,除了本期AI产业的话题外,后续还有智能城市、风控、数字营销等多个话题将在京东数科服务号播出。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164780!

(0)
AIIAW的头像AIIAW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04-16 22:21
下一篇 2020-05-20 22: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