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横空出世,34万亿将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34万亿,2019年国内GDP的34%,当这些资金全部涌向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会有哪些化学反应? 

近日,“新基建”横空出世,政府、民间(尤其是资本市场)一片叫好。13个省份相继公布2020年投资计划,但随着时间陆续推移,最后的数据远远不止34万亿。老基建复苏、新基建加力,一场疫情期间的重建硬仗就要开始了! 

而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在民间与政府的合力之下,也搞了10年之久,这一次,因为新基建的庞大资金的加持,会多大程度从中受益?2020会不会成为基建赶工之年?另外,城市的大基建会不会进入新的陷阱,导致“鬼城”频现、超大规模资源浪费以及冒出无数个数据孤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打量新基建这个新政。 

先认识新基建 

这个词不是新生儿,早在2018年底就出现决策层的文件里。直到2020年3月,受疫情影响的特殊时刻,中央一锤定音,身负使命,荣耀加身。 

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7大领域,涉及到通信、电力、交通、数字等多个社会民生重点行业。 

我们注意到,“新基建”与以“铁公基”和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不同,它更强调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赋予传统交通和城市等基础设施科技内涵的信息化建设,兼具科技与基建的双重属性(“铁公基”是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基建和公共设施)。 

“新基建”横空出世,34万亿将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之所以引发业界轰动,主要是截至 3 月 1 日,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河南、重庆等在内的 13 个省市区发布了 2020 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清单,包括 10326 个项目,其中 8 个省份公布了计划总投资额,共计 33.83 万亿元。 

这个巨大的数字是什么概念? 

简单对比一下,2019年我国GDP总量为99.1万亿元,这一次,国家相当于拿出2019年34%的GDP来投资基建。难怪新基建会当之无愧成为“稳经济”这场硬仗的重要抓手,毕竟,一直以来,我国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在新冠肺炎全球传播情形下,消费和出口明显被抑制,投资可能更见成效。 

数字经济“新基建”的核心:连接 

此前,针对云计算、大数据、5G、AI等技术必将成为城市新的基础设施的理念,业界早已有之,典型代表人物是阿里云创始人/杭州城市大脑总架构师王坚博士、“城市计算”提出者/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城市总裁郑宇博士等。 

比如王坚博士曾提到,当城市第一次有了马力,城市就必然需要道路;当城市引入电力,必然需要建成电网;当城市对算力产生依赖之时,必然需要有一个新的基础设施,这就是“城市大脑”产生的逻辑。 

而郑宇博士则鲜明指出,城市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电子化到网络化到信息化,正在迈向智能化的过程。前三个阶段主要依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而在第四个阶段要实现智能化,更多是依靠大数据和AI技术。 

郑宇说: 

“数字经济‘新基建’最核心的是将5G、大数据、AI这些数字科技基础设施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进行连接,实现各产业数字化。以智能城市建设为例,数字科技新基建的推动,能够让城市中的万物互联互通,构建起城市级数据中心,让人工智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让交通、规划、环保等各个部门打破数据孤岛,更高效的地沟通、协同。京东‘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作’作为‘新基建’的范畴,一直致力于实现这种目标。比如在雄安新区承建的块数据平台,就是构建整个新区的数据中心,管理部门、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搭建智能化应用,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最终助力产业发展。”

云计算作为此次新基建概念受益的版块,将成为新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

“数字经济新基建的重点在‘新’,我们不能走过去简单重复建设的老路,避免村村户户冒烟囱,导致社会资源过度浪费。”

他表示,云计算作为一个开放、公共的基础设施,即取即用,可以避免社会计算资源的浪费,是效率最高的“电网”模式。 

而百度早在2019年就提出,未来十年,“智能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标签。目前其已在全国布局数据中心,推动百度大脑成为“软硬一体AI大生产平台”,同时大力推进AI工业化,降低企业使用AI的门槛,无需从头开始学习高端的前沿科技,避免重复“造轮子”。 

总体来看,新基建实际上指向的是我国城市的发展,而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与此同命运,共呼吸。 

新基建:弥合城市数字鸿沟?

实际上,我们也发现,“新基建”一旦落实有效推进,将提供了一个弥合数字鸿沟、缩小地区差距的机会。 

在目前已公布的33.83 万亿元计划中,基建投资总额万亿以上的排序:云南(5万亿)>四川(4.4万亿)>河南(3.3万亿)& 陕西(3.3万亿) & 福建(3.8万亿)> 重庆(2.6万亿)。 

以其中河南为例, 2020年项目数量达到980个,总投资额3.3万亿,涵盖产业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民生和社会事业六大领域,而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发展类项目高达674项,不可谓不重视。而云南也有5万亿的总投资额,推进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占3.6万亿)。 

可见数字化是一个基建重要课题,多地政府也有意将数字化投入比拉大,与旧基建做区隔。 

当然,为了顺利推进这些项目的落实,“全省一朵云”可能在2020年更加流行,数字政府的打造将引发产业界更加激烈的竞争态势。目前以阿里为代表打造的浙江“全省一朵云”和以腾讯为代表的“数字广东”,均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任教于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Sydney)建筑环境学院、写过《太阳能光伏建筑设计》等书的德奥·普拉萨德(Deo Prasad)教授说,人才、经济、教育、金融,智慧城市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对于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完善的小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趋热是他们与大城市缩小差距的机会。 

“这个问题就好像‘怎么保证农村地区的居民和大城市的居民享受的生活品质至少是一样的?’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在农村地区也有高速互联网、物联网服务、人工智能服务,可以说和一个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方面没有本质的差异,很多人才就可以到乡村地区,不会由于农村没这个而城市有这个不得不跑到城市。他可以出于其他的原因再返回乡村。当然政府需要有全国通盘的考虑,让各个地区机会均等,不要有太大的差异。” 

可见,新基建一旦稳步推进,城镇化率将进一步上升,城市的数字化水平有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数字化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Gartner研究总监孙鑫表示:

数字化基础的搭建,将推动城市级别数据的开放,而作用体现之一就是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做更多精准决策,在此基础上促进企业转型变革。比如疫情期间为员工建立统一的真正的信息源,提供更好的技术,给员工传递信心,降低焦虑,聚焦在工作本身。

孙鑫强调,无论是数据质量或者员工教育,可能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应该拿已有的开放数据去做更有意义的分析工作,跨越自己的边界,用数据的形式影响我们的社会——这也是Data for Good(数据向善)项目在全球愈加流行的价值所在。

智慧城市避免“二次踩雷”

诚然,新增投资将有效在庞大资金的天平上做好平衡,给予城镇化发展更多机会,但是也有关注到城市建设陷阱的专家学者,提倡切忌“大水漫灌”。 

1)城市基建投资要非常关注人口流动方向;2)基建看重决策更看重执行,闭环很重要。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将这一轮新基建与“4万亿”做了比较,他提到一个重要关注点,即新增投资要与人口流动的方向一致。 

“我认为,各地政府对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基建投入,存在一个问题——没有充分把非本地户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纳入投资规划中。这导致一些人口流入城市尤其是特大超大城市,交通拥堵、教育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所以,中国大基建的空间很大,但要纠正误区,避免跟过去一样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过度投向人口流出地。当然,一些中小城市和人口流出地,也需要进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均等化投资,但可以适当倾向于在中心城区进行规划,以免造成资源的误配和浪费。” 

“新基建”横空出世,34万亿将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万)规模排前大城市,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泰证券研究所

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慎重决策”的命题。智慧城市在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之下,要关注人口流动,如果某地人口净流出比较大,对于巨额投资或将严格把关。 

此外,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栋博士是研究城市规划的专家,他一直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太过于迅猛,亟需数字化应对。他提到,各个层面上出现一定陷阱,主要有寄希望于信息化部门独立承担数字化转型重任、以为建设了政府信息化平台就万事大吉、认为数字化转型能立竿见影而不是一项长期行动这三个陷阱。 

“人们希望建立数据驱动的城市发展闭环,这个闭环就是能让IT技术和DT技术共同支撑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虽然这几个环节非常清晰,但很难有效闭合起来,而只有把决策真正执行下去,面对新的变化时才会不慌不忙,信息、IT等技术才会带来城市的革新。”李栋提到。 

后疫情时代下的智慧城市 

回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目睹了武汉封城的历史一幕,看到了公共卫生医疗系统的“短暂崩溃”,我们明白正是超大规模的交通路网“助长”了这次病毒的肆虐。 

好像,智慧城市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智慧城市的泰斗级人物,有“遥感测绘第一人”之称的两院院士李德仁就表示,重大疫情暴露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还在初期阶段,没有达到十分精细化、实时化、智能化管理的程度。 

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智慧城市总经理姜振华说: 

“这次肆虐全球的肺炎疫情中,从政府、社会,到企业和个人,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值和期待值很高。智慧城市建设了十年,基础建设、数据融合、应用建设等在人员摸排、人员流向、疫情预判等方面,到底能有多大支撑,各界的期望值很高。当然,在智慧城市支撑抗疫情过程也出现了靠手工方式的情况。疫情的发生,让政府、社会都认识到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性,并且从规划和建设会更为匹配。” 

“新基建”横空出世,34万亿将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为什么政府大量的信息化布局,并不能在疫情发生后做到有力支撑?这是因为应用场景所对应的问题没有揭示,问题揭示了也没有归类。 

姜振华表示,对于疫情来说,防控工作是公共卫生主导,但需要公安、城管、气象等配合,而配合中可能是点对点的数据传递,时效性不强,因此智慧城市需要沉淀,把基础搭建好,各项信息化应用和数据融合好,重点把问题找准,才能把智慧城市贯穿下来。 

实际上,这个观点正好与新基建的命题契合,即第一阶段打牢基础,第二阶段做云与AI等技术支撑,第三横向解决问题。随着投资加大,5G迅猛发展,基于环境、疫情,包括公共卫生与大型医疗设备的连接、健康医疗大数据的连接,也包括城市里面以路灯为载体的基础设施的连接,都成为可能。 

智慧城市不是“一日之功” 

“通过这次防疫,我认为这个国家级疫情防控机制应该抓紧时间做起来,做到世界最好、最先。等到对病毒‘打仗’的时候才建,那不行。” 

这是李德仁院士的告诫,也是政府与产业界应该努力的方向。 

当下,智慧城市早已超越了概念的范畴,上升为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华为、浪潮、科大讯飞等公司的重要板块,可以说2020年将是这些产业巨子们一个非常大的窗口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AI、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将是2020年的基本大盘。 

“新基建”横空出世,34万亿将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NASA最新的夜景影像

但要把新基建做好,从来不是一日之功。为了防止走老路,我们需要加强舆论监督,确保信息公开透明,加强应急医疗体系建设,打造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真的不能仓促冒进。 

就像NASA最新的夜景影像显示的那样,夜光已经代表人类相互之间打破了边界。我们希望,新基建也能最大程度上给城市带来更多可能和新的改变。

所以,你看好这轮新基建吗?我们还要带着怎样的角度去审视它?

本站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联系QQ:3164780!

(0)
AIIAW的头像AIIAW本站编辑
上一篇 2020-02-09 23:10
下一篇 2021-05-28 21: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