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
下一代 AutoAI:从模型为中心,到数据为中心
今年年初,知名 AI 学者吴恩达在接受 IEEE Spectrum 的采访中,呼吁大家将目光从以模型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深度学习问世以来,随着神经网络架构趋于固定和成熟,转而寻…
-
用AI声控玩原神,动动嘴皮即可打怪,代码教程已开源
2016年,米哈游掏空家底,all in 游戏项目《原神》,追寻转型之路。2020年全开放式冒险游戏《原神》问世引发游戏圈现象级热议,精美的制作,3A级的画质,更是让游戏在2021…
-
IJCAI 2022杰出论文奖项公布!南加大、耶拿大学等3个研究团队获奖
近日,IJCAI 20222 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拉开序幕,会议日程自23日启动,持续到29日结束。 今年 IJCAI-ECAI 2022 中,共有3篇论文获得杰出论文(Distin…
-
对话加拿大工程院于非院士:寻找 AI 领域的「香农定理」
当科学家把一些菟丝子移植到几株营养状态不同的山楂树上时,那些营养状况更好的山楂树会更容易获得菟丝子的「青睐」。这在以往被看作是植物内「被动」存在的东西,但据研究人员发现,植物也具备…
-
非确定性有限状态自动机开创者 Dana Scott:我获得图灵奖之前的 26 年
1976 年,在牛津大学任数理逻辑教授的 Dana Stewart Scott 和在希伯来大学任教的 Michael O. Rabin 一同被授予图灵奖。他们在 1959 年合作的…
-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启动:10年100亿,让有探索精神的科学家不用再忙于「找钱」
如果说技术应用是造房子,那么首要工作就是打地基。地基不稳,房子不能牢固。此外,地基有多少座,房子就有多少座。 因此,科学研究的目标往往有两个:一,在同一座地基上钻研理论与应用,使地…
-
第十一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揭晓,66个项目成果摘得中国智能科学技术奖励最高殊荣
7月16日上午,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盛典在北京隆重举行,66个获奖项目及个人受到表彰奖励。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
-
OpenAI 研究员:数据不足时,如何实现监督学习
现实应用中,数据易得,而有标签的数据少有。 一般而言,当监督学习任务面临标签数据不足问题时,可以考虑以下四种解决办法: 1.预训练+微调:首先在一个大规模无监督数据语料库上对一个强…
-
助力人工智能迈向新阶段,YLearn因果学习开源项目重磅发布!
2022年7月12日,九章云极DataCanvas公司重磅发布又一突破性开源技术成果——YLearn因果学习开源项目,并成功举办线上发布会。 发布会以“从预测到决策,可理解的AI”…
-
图灵机:在没有计算机的时候,我们如何谈论计算?
1950年10月,一篇题为“机器能思考吗”的论文横空出世。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令人细思极恐的测试,即在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真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通讯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
-
UIUC 李博:从技术角度实现 AI 可信,从博弈论、对抗攻击,到逻辑推理
2013 年 4 月 23 日的午后一点,美国各大交易所的平静被骤然打破,办公室里一台台电话响个不停,同时夹杂着工作人员急躁的咆哮声,惊恐与不安的情绪四处窜开。 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
-
一则“亿万富翁给妻子捐5亿美元科研经费”的八卦,引发科研筹钱难的思考
近日,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ACM/IEEE Fellow 陈怡然在微博上发了一则“名校女研究员的百亿富翁未婚夫给其捐了5个亿”的消息,引发了大量议论。 目前,转发已经达…
-
对话清华黄民烈:借用自动驾驶分级定义AI对话系统,元宇宙虚拟伴侣或位于L5
“我很庆幸能陪在你身边,通过你的目光看世界(I’m so happy I get to be next to you and look at the world thr…
-
字节跳动 AI Lab 总监李航:语言模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俄国数学家 Andrey Markov (安德烈·马尔可夫)提出著名的「马尔科夫链」以来,语言建模的研究已经有了 100 多年的历史。近年来,自然语言处理(NLP)发生了革命性的…
-
针对深度学习的“失忆症”,科学家提出基于相似性加权交错学习,登上PNAS
与人类不同,人工神经网络在学习新事物时会迅速遗忘先前学到的信息,必须通过新旧信息的交错来重新训练;但是,交错全部旧信息非常耗时,并且可能没有必要。只交错与新信息有实质相似性的旧信息…
-
AI 训练速度突破摩尔定律;宋舒然团队获得RSS 2022最佳论文奖
最新 MLPerf 基准表明:AI 的训练速度比去年提升了几乎两倍 6月29日,开放工程联盟 MLCommons 发布了 MLPerf 基准的最新训练结果,发现今年机器学习系统的训…
-
中二青年付杰的逆袭故事:从二本生到 ICLR 杰出论文奖,我用了20年
二本出身,读了两个硕士才在29岁开始读博,39岁才结束博士后研究的付杰形容,他的20年就像个体与系统的博弈: 在一些机器学习的文章中,研究者会根据训练初始阶段 Training C…
-
2022年谷歌学术指标发布,影响力前5名中4席为AI/ML顶会;IBM研究团队涉嫌抄袭中国研究者思路
2022年“MIT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入选名单公布 6月28日,“MIT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榜单公布。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吴恩达的学生Sharon…
-
芯片与航天创业者姚颂:25岁创业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至暗时刻」
在人工智能领域,当深鉴科技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退出的AI企业后,90后创业者姚颂走红,继续扛起了中国商业航天创业大旗: 他的本科就读于卧虎藏龙的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时年级成绩排名…
-
不要再「外包」AI 模型了!最新研究发现:有些破坏机器学习模型安全的「后门」无法被检测到
试想一下,一个植入恶意「后门」的模型,别有用心的人将它隐藏在数百万和数十亿的参数模型中,并发布在机器学习模型的公共资源库。 在不触发任何安全警报的情况下,这个携带恶意「后门」的参数…